于他滥权的闲言闲语,开卷取吏。 边疆也有许多能人异士,一些屡考不中但本身具有一定才华之人。余柏林和曾毓经过精挑细选,再加上原本留下的下属,以及自己带来的人,重新选拔出文吏队伍,很快衙门就顺利过渡,开始了正常运转。 边疆大部分权力其实都掌握在驻军手中,所以即使望族嚣张,驻军将领也懒得多花心思。反正只要大局面不出问题就成。 他们想的是打胜仗,拒敌寇。其余之事,都不放在心上。 但余柏林要在边疆大力推行新作物,还要制作新武器,这些拖后腿的人,绝对不能留。 有封蔚和边疆勋贵的支持,再加上金刀卫以及曾毓的协助,余柏林终于将局面稳定,大权在握,并且顺便奠定了自己不好惹的名声。 现在州府中谁都知道,新来的布政使大人,人不可貌相,不但行事雷厉风行,不留情面,手上笔杆子也非常犀利,论舆论,也绝对玩不过他。 而且他身后还有金刀卫虎视眈眈。 和金刀卫“勾结”的文臣不好惹,和手握军权的王爷住一起的文臣更不好惹。 这些望族胆敢私吞屯田,违背政令,明摆着边疆不少将领勋贵也得了其好处,为其遮掩。 但封蔚掌握军权之后,这些人就哑了火。 封蔚也是个狠人,和余柏林类似,不服就是干,揍到你服为止。 别跟我说什么勋贵世家开国功臣,作为皇帝胞弟,封蔚身份足以让所有自诩劳苦功高的勋贵住口。 何况大部分勋贵都站在封蔚这边,特别是郑家和卫家这两家镇守边疆的老牌国公爷,简直恨不得为封蔚摇旗呐喊了。 他们早就看这群人不顺眼了。自家世世代代为了守卫边疆而艰苦奋斗,好不容易局势好些了,这群人就记着那些蝇头小利。 士兵都吃不饱饭穿不暖衣,要是大败,你手上那些金银珠宝顶屁用啊? 还想回到文宗时期,边疆城镇时不时就被抢掠一番的惨痛过往吗? 原来边疆文臣武将之间一直有间隙。 这不仅仅是边疆,应该是整个文臣体系和武将体系中,就一直有竞争、有比较、有矛盾。 派到边疆的布政使,必是京城御史。这些御史,看不惯边疆将领的不修边幅、不识礼数;边疆将领,也看不惯京中御史的穷讲究,乱比划。 所以他们之间在平日都是相互有敌意。但是,他们在面对外敌时,大部分时候,都会统一对外。待边疆安稳之后,再互掐。 这也是皇帝平衡边疆权力的一种手段。 但余柏林不同。 封蔚更也不同。 封庭完全不担心封蔚在边疆是否大权独握,是否言行得到监督。他只关心封蔚在边疆过得好不好,顺不顺心。 所以他派去了余柏林。 封蔚和余柏林之间会有矛盾?即使有,也在一顿充满爱与和平的切磋之后,飞快解决。 两人向来一致对外,谁蹦跶摁死谁。 在文武头子都如此和谐,甚至住一起的前提下,文臣武将体系相处的分外融洽,往日见面就要冷嘲热讽一番的情形再未出现。 曾毓在余柏林的带动下,又有妹夫张珊鼎力协助,和武将相处的也不错。 曾毓其人,是真正君子。他心胸开阔,不拘外物,严以律己,宽以待人。自己严格遵从礼仪,却对别人的言行上的小错十分包容,让武将们与其相处,十分愉快。M.BjzjnF.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