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坐到他对面,并叫人上了两杯茶,然后让下人离开。待喝了一口茶水之后,凌蔚才慢悠悠道:“怎么,现在不神气了?” 胖太子垂头道:“瑾堂,你和王叔是不是生气了?” “是啊,那你明白我们为什么生气?”凌蔚板着脸道。 胖太子歪着头想了想:“是因为我之前说了要安静,后面又插嘴了。言而无信?” 凌蔚叹了口气:“就这个?” 胖太子迷惑到:“不是吗?” 凌蔚看着一脸迷惘的胖太子,不由又叹了口气。 是啊,太子殿下,根本就不知道自己究竟生什么气吧。 言而无信,明明说好了会安静,却再次插嘴,把本应缓和的事情再次推向矛盾,这自然是他生气的一部分。 但这并不是最主要,最根本的。 最根本的是,太子太没有眼色,太不会为他人着想,在做出一件事的时候只凭自己好恶,没有想到其中影响。 可是太子错了吗? 若那个被坑的人不是自己,若不是自己和皇家中人亲近,让他们有一份维护之情,旁人还真不会说太子错了。 太子是真正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储君和君王仅一字之差,太子何须看皇帝之外所有人的眼色? 哪怕是皇后也不用看。 只要当了太子,其教育,连皇后都不能插手。太子必须对皇后孝顺,毕竟这个社会还是重孝道。但这个社会同样的,也歧视女人。太子只要礼数做到了,不听皇后的话,不听后宫妇人之言,不但没错,还会被人赞赏。 能说太子的,只有皇帝。若是后来有了太傅,估计还要算上太傅。 但是太傅也不能起多重的作用,毕竟太傅是臣,太子是君。 所以他一个只拥有最低爵位的小臣子,怎么能要求让太子看他眼色,做事之前为他三思呢? 当然,为人太子,这样做事不经头脑肯定是大大的不对的。 并不是说他就真的要为臣子考虑,而是他要明白,做一件事,会发生后果,他最终要承担这种后果。 比如这次在状元楼的事,即使抛开给凌蔚惹来的麻烦不提,太子为他自己也惹来了很大的麻烦。 凌蔚让太子去状元楼,除了满足熊孩子的要求之外,更多的是让太子接触其他读书人,改变对读书人的偏见,并且通过和刘祺、赵圭的交谈,把太子聪慧敏学的印象传出去。 刘祺和赵圭,算得上是这一代读书人中的领军人物,虽说现在还不显,但是在年轻一代读书人中,话语权十分大,声望也十分高。 而太子还小,以后得他所用的中流砥柱,肯定是会从刘祺和赵圭这一辈人中选出。 凌蔚也算是煞费苦心,而这苦心背后,有皇帝陛下的推动,自然不必说。 不然凌蔚自己是肯定想不到这一点。 凌蔚看见太子今日出宫是很惊讶,但太子会出宫他则是早就知道的。因为皇帝陛下之前就说过了,让凌蔚领着太子去见见他相熟的读书人,让太子显露一下学识,惊艳众人一把,然后在事后再瞧瞧泄露太子的身份。 这样太子愚钝的流言就不攻自破了。 而太子之前表现不错,他的学识和见解也的确让刘祺和赵圭惊讶不已。但是后来不成熟的表现,足以大校太子之前给人留下的好印象。特别是他可是在大庭广众之下显露这一面,针锋相对的还是谢贵妃的娘家人,大皇子的外祖家。 谢霖安不足为惧。其才华尚可,其心性却差了许多。入朝为官,可能其品行不会有多大影响,只要你会装,又有背景和才干。但心性却是大问题。 谢霖安因为一时倨傲,挑衅刘祺的同时,拉赵圭下水。赵家清贵,邓家则为武将勋贵。这一文一武,虽说因为平时低调,不显山不露水,但是在各自领域则是颇有声望。赵圭这次丢了面子,赵家肯定认为是谢家对赵圭不满,心里肯定也不舒服。 凌蔚他师母一向护短,难免会回娘家抱怨一番。 无论最终赵家和邓家是否会因为这件事对谢家起了芥蒂之心,但谢霖安此举显然是不动脑子。 嗯,太子此举也是不动脑子。 谢霖安虽然不足为惧,但谢家必定是大皇子的外祖家,若是太子的身份传了出去,说不得就有人认为太子对大皇子不满,才故意和谢霖安作对。而太子小小年纪,就对兄长不满,岂不是有不悌的征兆?M.BJzJnF.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