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西南总都司,包括为何实行屯田新政背后的原因。” 第243章 二四三章 迁都。 自古烟雨金陵, 六朝古都, 三国建业, 西晋健康, 南唐江宁,到如今的应天府, 一直是神州华夏的执政中心。 迁都短短两字, 所要改换的又岂止是都城? 上至江山版图, 朝野风貌, 下至水利,漕运,运输与人口,都要随之更变。 古来也不是没有立北平为都城的先例,譬如辽与金, 又譬如凉时的大都(注),但这些都是游牧外族, 本就生于北疆酷寒之地。 而今大随地大物博, 汉人执政,却要将都城迁往北平,那日后的百世百代,千百年后, 万万华夏子孙, 是否也会受此影响? 车厢内久无人语。 这其中的利弊太过庞杂, 影响太过深远, 不是他们三人在这一时之间可以辨得清的。 良久, 苏晋只问:“已定了吗?” 沈奚道:“朱昱深与柳昀既在川蜀,说明收复安南,建立云贵第十三道已成功,大概只这两日,就会昭告天下,立安南为大随交趾,设立西南总都司,改北平为都城,着手建立北平随宫。” “等新的随宫建好,朱昱深会改北平为顺天府,即刻待朝臣迁入。” 朱南羡问:“定北平为顺天府,那应天府呢?” 沈奚道:“应天府毕竟是昔景元帝打下来的,祖制不可废,因此会作留都,仍是京师应天。” “为了区分,应天府的京师,日后加一‘南’字,是为南京,而顺天府都城,京师前加一‘北’字,从今往后,北平便作北京。” “北京与南京两个都城并行执政,是柳昀提议的,迁都不可一蹴而就,哪怕等几年后,都城真正迁往北京,两边的朝政与官制也会各保留一套,有些政事仍由南京直辖。” “直到天下真正稳定下来,才会循序渐进地将所有政务全全收纳入顺天府。” 苏晋沉吟道:“朝中各官职本就出缺,南北两京又要各自设衔,这样一来,朝廷岂非缺人得很?” 沈奚道:“永济二年开了科考,循例是三年一回,但朱昱深与柳昀许是早就有了迁都的主意,去年开了一次恩科,今年因出征安南,春闱是没了,秋闱还是有的,明年还要再开恩科,饶是这样,人才也要悉心挑选,敷衍是不能够的,挑选完还要分去试守,但也不急,北京的随宫还没建好,迁都还要等些年头。” “不过——”沈奚说到这里,顿了顿,“迁都一事虽定下,朝野中,一直异声难平,尤以罗尚书,刘尚书几人为首,说这是败坏了祖制,要遭天谴,去年朱昱深出征前,龚国公还亲自进宫了一趟,若非文远侯亲自来劝,只怕要在奉天殿前长跪不起。” 历来革新,必定异声四起,遇到阻挠,也是情理之中的。 然而,苏晋听到“文远侯”三字,心中一凝,脑中一下像闪过什么极重要念头,似乎有一桩一直以来没想明白的事忽然之间清楚了。 正要仔细琢磨,马车忽然颠簸,带得她整个人往前倾。 等朱南羡将她扶回来坐好,方才那抹念头便烟消云散了。 苏晋有些懊悔,仍逼迫自己回想,可不管怎么追本溯源,思绪只停留在三年多前,齐帛远与她说,柳昀父亲赠给她的那枚玉玦,其实是为赠给柳昀的结发妻的。 她是为了这个才去还玉,才被囚禁入柳府的书房。 沈奚见苏晋神色有异,唤了声:“时雨?” 苏晋念及此刻还有更重要的事,只得将方才的念头作罢,摇头道:“无碍。” 沈奚于是道:“既已定下迁都,川蜀作为西南门户,其重要性不必赘言,朱昱深将皇位看得极重,他要在这里设立掌有数十万大军的总都司,怎么会允许一名留着大随嫡系血脉的皇孙住在此处?麟儿也不小了,天高皇帝远,夺了他永济的兵怎么办?我正是为了这个,才亲自前来蜀中,想要带麟儿离开。” “只是我没料到……”沈奚顿了一下,看向朱南羡,“你竟然也在蜀中。” 重返随廷之后,也曾派人去查验过晋安帝的“尸骨”,派人去宁州打听过苏时雨的近况,沈奚虽猜到柳昀会保下苏晋,却无论如何想不到他会救下朱南羡。m.BjZJNF.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