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宝君如同计划中的一样,还是早早地就出城而去。 现实在沈老大的船队之中,找到了住在了船上盯着货物,算是他们杜家家生子的一名家丁。 将昨晚写好的信交给了对方之后,那是再三地叮嘱了一番。 在随后的时间里,眼见着船队将装着的众多布匹、丝绸全部卸下,交于了商务司交接的官吏。 并且盯着船队就此的离开,才是放下了心中的担心。 之后的时间里,就开始在开封城内外,四处的开始行走、打听了起来;这样的情况,一直会持续到他们湖州杜家的家主,重新运来了更多的米粮、布匹,这才是作罢。 坦白说!黄逸之的西厂。 那样一种靠着算是编外人的街道办老太太,监控着可疑外来人员的手段;说起来的话,也许是不甚多么体面。 但是实际的效果上,那却是好得惊人。 这些老太太们,对于自家所在区域的街坊们,那可是熟悉无比,哪些人是外来者简直一眼都能认出来。 怕是金国的职业探子过来,也躲不过这些老太太们的火眼金睛。 更何况杜宝君,这一种没有经过丝毫训练,一直都是养尊处优的有钱人。 所以没有丝毫的意外,这货在四处瞎逛和打听的第一天的时间里,就被三个之多的老太太给偷偷举报了。 幸运的是,昨晚他写完给杜家主的那一封信,在他睡着了的时候。 就被锦衣卫中一个身材瘦小的汉子,偷偷进入房间中看了一个清楚。 他今天早上起床后,那一种很是有些头痛的情况,其实并非宿醉的原因;而是担心他被惊醒过来,那一个菜鸟探子使用了一些锦衣卫的迷药罢了。 所以,早就知道杜宝君为什么?会如此四周转悠和打听锦衣卫。 接到举报后,依然没有对于他采取手段;不然的话,早就是被抓进了诏狱中,去吃享受一天两个杂粮窝窝头的待遇了。 至于在杜宝君在这一个过程中,到底是打听到了一些什么? 完全能从他在每天转悠了一大圈,然后在回到了客栈之后,当晚所亲笔写下了一些日记中,就能看得出来。 没错!就是日记。 这玩意不是现代人的专利,更不是什么西方的舶来品,其实在种花家的古代早就有了,一点也不是什么稀奇的玩意。 不过是叫法有些不同,古代叫做日录、计日、日志、日历等等而已。 总的来说,这玩意在种花算是萌芽于唐,发展于宋;衰落于元,盛于明清;历史上最早的日记实物,当时连纸张都没有来得及诞生了,直接是刻在木头上的。 而杜宝君的日记,其中的内容如果用大白话转换过来,大概是这一个样子的…… 靖康二年,不对!现在已经是茂德元年了,可要管好自己的嘴巴,万万不可在其他地方说漏了嘴,平白惹出一些麻烦。 三月二十日,又是一个大晴天。 我一直是想不明白,虽然说开封城是大宋都城,三省六部所在之地,天下的人才和大部分能工巧匠中的精英,都是被收拢在了这里。 但是上一次金人过来时,听说可是将工部的一众巧匠,那是一锅端一般地带走了。 就算民间的工匠,如今能被朝廷全部征用了起来,但是数量也该也是有限的才对,想来能有上千人已经是极限。 那么问题就是来了,商务司最近不断出品的那么多新奇之物,怎么可能是这千来人的工匠生产得出来? 毕竟那些新奇之物,每一种看起来都是精巧无比,哪里可能临时找些劳力就是能行。 带着这样的一个疑惑,今天我来到了城南的国子监,打算好好地看一个究竟。 为甚去哪里?因为自从两月多前,那茂德女皇新登基之后,一直也没有开上一次恩科M.bjzJNf.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