卯时就是凌晨五点,苏泽疑惑的问道:“为何这么早?” 陈朝源叹息说道:“还不是怕不中的士子闹事,第二场也叫做晨试,中午之前就能考完。” 苏泽也是无语了,由此可见大明朝的官府信用如何了。 固然有科举考试竞争激烈,士子们都对考中的不服气的原因。 更重要的是确实科举舞弊严重,县中的读书人不信任官府。 其实别说是县试了,就连会试也是闹过舞弊案的,比如著名的明初南北榜案。 南北榜案众说纷纭,于家书铺里也有常有印刷的《南北榜秘辛》的小册子卖,这种地摊文学颇受欢迎,就是有可能被官府查禁,所以书铺都是到了傍晚才拿出来卖。 南北榜案是洪武年时候的事情,当时朱元璋以陈三省为主考官,最后会试结果中进士的全部都是南方人。 这引起了北方士人的强烈反对,朱元璋亲自审理案件,推翻了南榜的结果,钦点的进士全部都是北方人。 参与此案的主考官,同考官,监考官,陪考官全部获罪,而上书检举的大臣也同样获罪,这场明初的科举弊案,看似得到了很好的处理,其实还是留下了很大的后遗症。 南北方的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从南北榜案之后,朝廷就默认了南北士子的录取比例。 后来南北相争,反而给帝国的精英心中划下了隔阂。 科场弊案的处理结果也是疑点重重,第一次北方一人不取确实是有舞弊,但是朱元璋亲判又南方不取一人,其实还是他疑心南方士人在朝廷中势力太大,所以提拔北方士人的平衡术。 也就是说原本的腐败问题,最后用政治问题处理了。 这样的处理结果,固然是平衡了当时的朝廷局势,可是也加剧了普通读书人对于科举公正和严肃性的质疑。 皇帝亲自判卷的会试结果都是这么儿戏,后面的科举考试又有什么公正性可言呢? 后面几朝更是科举舞弊案件频发,更是加重了普通读书人的不满,朝廷的公信力已经丧失,再怎么做都是错的。 这之后,主考官提携同乡,以乡人抱团结党的行为越来越严重,这都是明初留下的祸根。 县试就是没有公信力,第二场考试都要在天亮前进场,苏泽也是服了。 返回编辑部,苏泽开始养精蓄锐。 虽然用了糊名、号牌登记制度,但是有心人已经打探到了第一场考试结果了。 登记考簿的书吏是人,县衙本身就和筛子一样,都不需要刻意打听,消息就传出去了。 就算是号称锁院的考院内,白知县也知道了榜首的甲六是苏泽了。 听到是苏泽,白知县也是非常错愕。 他本以为苏泽是答不出来提前交卷的,却没想到他答的这么好。 一想到苏泽当日在县学的精妙破题,看来此子还真的有几分急才。 再拿起考卷,看着内容,白知县更是觉得欣赏,他将苏泽的考卷誊抄下来,准备寄给几个同年同道好好观摩一下。 知府衙门后宅,方知府也知道了苏泽是榜一的事情。 一般来说,第一场县试的第一名,不出意外就是县试第一。 县试第一也叫做案首,府试的时候,县试案首一般都能中试。 这也算是官场潜规则了,你县试点的第一名,府试都考不过,那不是说明县试中有水分吗? 这不等于知府说知县工作做的不好吗? 方知府微微点头,可惜要等到考试结束,才能看到苏泽的卷子。 若是能考上秀才,也算是勉强合格了。 举人可以慢慢考嘛,反正自己也身体康健,倒是也不着急。 “把这个消息送到小姐房里去,别太刻意。” 贴身书童立刻会意。 当天晚上,方知府的晚餐多了几道他喜欢的肉菜,饭后还多了一道甜汤。 而彭安又带着满满一个大食盒,送到了苏泽暂住的地方。 吃着食盒中的食物,苏泽又看到香囊。 这位方大小姐的厨艺至少是lv10水平,怎么刺绣女工等级这么低? 想到对方书法诗词的造诣,看来是和女工八字不合? 第二天凌晨,林清材陪同两人来到考院,这一次卫所哨兵的搜检没这么严格了,还是按照上次的号牌,苏泽坐进了甲六的考棚。 此时天还没亮,书吏开始分发蜡烛。 第二场考试的内容是诏浩表判论,其实就是四种公文写作。 县试的要求很低,只要格式正确,内容上不做要求,主要就是考的公文格式。 因为天还没亮,这场考试又不是五经,大家考试内容都是一样的,就由县衙的礼房吏员宣读考试内容。 内容也很简单,这次考的是“浩”和“判”。 浩,也通诰。m.bjZJNF.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