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时行还是摇头。 苏泽说道:“商人都是逐利的,也不会做亏本的买卖,这么做的原因自然是即使这么大费周章的运输,这样做依然赚钱。” “为什么赚钱,自然是江南的纺织效率高,江南的纺织技术先进了。” 苏泽对着徐时行说道:“汝默兄,江南能从棉花产区抽取利润,靠的就是技术上的这一点点进步。” “这一点点技术上的进步,就能产生飞跃性的发展,这才是我办天工书院的原因,这是一条富国富民之路。” 徐时行愣了一下,苏泽说的是他从没有思考过的角度。 苏泽对着徐时行说道:“明天我会送一本《天工开物》到你府上,汝默兄可以看一下,徐家可以将一些铺子改成工坊,说不定能赚到更多的银子。” 苏泽看到徐时行有些心动,知道自己的计划实现了一半了。 其实和刻板印象不同,在江南地区官员亲属从商的气氛是很浓郁的。 大明朝的官员多是异地为官,大明律中也有在本地不能购置田产的规定。 这条规定各地执行的严苛程度不一,但是大部分有上进心的官员都不会触犯。 所以大部分官员都和方望海一样,到任之后会在当地购买店铺,让家人从事一些商业活动。 在江南地区更是如此,比如徐时行的父亲是苏州知府,徐家就没有在苏州买地,而是在苏州城买了几家店铺赚钱。 如果能鼓动他们办上几家新的工坊,那也算是推动生产力变革添砖加瓦了。 不过苏泽也不指望徐知府家的铺子都改成工坊,堂堂苏州知府的铺子只要开着门,卖什么东西都是赚钱的,这些店铺的发展动力并不强,苏泽看中的还是江南地区大量的小商人、小工坊主们。 而在所有的产业当中,苏泽最关注的产业是棉花。 这倒不是因为苏泽和徐家过不去,而是棉花这种产业实在是太关键了。 教科书上将工业革命和“羊吃人”联系起来,很多人会认为毛纺工业是工业革命的开端。 其实主动整个工业革命的是棉花产业。 棉花,是当之无愧的商品之王。 原料产地,加工基地和消费地区的三分离,就已经说明如今的大明朝棉花贸易,已经表现出商品贸易的特征了。 苏泽办天工书院,第一个突破的产业就是棉花产业。 苏泽在《通言说》的编辑部住了一个晚上,将熊五喊了过来。 “让你办的事情,办的怎么样了?” “相公,您让我办的事情都办妥了。” 熊五虽然识字,但是也只是能看懂常用字而已,他对着苏泽说道:“还是让彭安进来和相公详细说说吧。” 苏泽点点头,已经长高很多的彭安拿着账本进来,对着苏泽行礼之后说道: “苏州府和松江府的中小型棉纺工坊,五爷带着我都一一走访过了,这些棉纺工坊中有三成愿意派遣学徒来天工书院,学习使用新的纺纱机和织布机。” “三成?” 熊五说道:“相公,三成不少了,很多工坊说起来是工坊,其实就是家庭作坊,用的还是不知道传了多少辈的手摇纺车,根本不愿意置办新的纺纱机和织布机。” 江南的码头是原料棉花承运的中心,通过运河水道运输到苏州的棉花,都会通过苏州码头卸货分拆运送到各个棉花纺织工坊。 江南地区虽然也有土地种植棉花,但是基本上都属于小规模的混种,也就是种植在水稻田的田垄上,或者种植在田边上。 徐家虽然有专门的棉花田,但m.bJZjnF.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