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城想起来,昨天沈流川联系他,就是因为推荐信的事。“现在申了哪几个学校?” “藤校基本都投了,”沈流川说,“英国德国也投了几所,广撒网。” “kollar是我在普林斯顿的导师,研究方向也跟你很合,”边城说,“如果你有意向,我可以联系他。” 沈流川的表情有些尴尬,这不太寻常。kollar是代数几何领域的世界级大师,千载难逢的机会,不为所动就算了,怎么还面露难色呢。 “我申请的是cs。”沈流川说。 边城沉默片刻,说:“这样。” “我辅修的计算机。” t大数学系辅修计算机和金融的,没有一半也有三分之一。 “之前申上的师兄说,那边很看重数学,您的推荐信很加分,”沈流川说,“所以想麻烦您。” 中国教授的推荐信,九点九成是学生自己写,但边城不吃这一套。他保留着普林斯顿时期的习惯,推荐信必须亲笔。不过他写推荐信十分认真,言之有物,细节详实,真诚可信,并且极度个性化。只要是申请人身上存在的优点,他都会事无巨细地写出来。他在国际上声誉很高,如果学生对硬实力足够自信,胆子够大——又是风险性爱好者——就会找他写推荐信。 “你在数学上非常有天分,”边城说,“真的不考虑继续深造了吗?你想去哪个组,我都会尽力帮你。” 沈流川挠了挠头:“我还是想转码,纯数学这块儿,在国内也没什么前途……”他顿了顿,说,“我不是那个意思……” “我明白,”边城说,“到时候推荐信发过来了,你提醒我一声。” “好的,”沈流川踌躇了一会儿,又说,“我还是很喜欢数学的。” “我知道。”边城说。 这几年他看好的苗子,无一例外跳去了经管、计算机,或者交叉学科的组。当年一同在imo国家队的少年,现在还从事纯数学研究的,也只剩下他一个了。 沈流川谢过他,起身要走,忽然想起什么:“老师。” “怎么了?” “那个杯子,”他指了指桌上的瓷杯,“应该是topologist吧。” 边城把杯子转了半圈,让带字的一面朝着自己:“我知道。” 沈流川再道了一次别,走到门口,正好遇上隔壁教群论的汪副教授。他打了声招呼,汪教授似乎还记得这个学生,攀谈了几句。 学生走后,汪教授站在门口,敲了敲门板。他和边城是同一批海外人才引进招进来的,关系比较熟。整个数学系里,他是唯一一个愿意来边城办公室串门的人。 边城从电脑上方望去。 m.bjZjnf.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