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罪给射杀掉 了。 汤榆头疼不已,射杀掉的是绝小数,以赵军俘虏几十万的基数来看,射杀的那十来个人,几乎可以不算数。 这可怎么办? 正在汤榆一筹莫展的时候,有人来报,荀子来访。 汤榆心下一跳,大儒荀子怎么来了?他这个时候来找他做什么? 会不会是为了这些俘虏来的? 还有,鸡才打鸣呢,今夜发生的事,他是怎么知道的? 荀子:老夫在河内这大半年,可不是白待的,收几个弟子伺候他这个老师不是寻常吗? 荀子是被一个青年搀扶进来的,汤榆打眼一看,不由特别想翻一个白眼,以表示自己的无奈。那个扶着荀子以弟子自居的青年,赫然就是被他选出来做间去挑动赵军俘虏出逃的人。 青年见汤榆盯着他不放,便松开荀子的胳膊,对着汤榆深深一拜,道:“属下失职,请汤公责罚。” 汤榆不说话,他也不起身,就保持九十度大拜的姿势。 荀子道:“这孩子将昨晚发生的事说给老夫听,也是不忍心看到心已归秦的赵人们惨死,来向老夫问计的。他虽是好心,但毕竟违背了汤公的命令,所以老夫便带他来给汤公认错,请汤公按照秦律处罚他。” 汤榆叹道:“荀子言重了,您是秦国的上卿,对秦国的政事本就有知情权,他昨夜发生的事告诉您,也属应当。” “不过,他既然在在下这里做事,不处罚他,在下无法服众,便行笞刑五吧,算是以儆效尤。” 笞刑五,就是脱光了上衣,用棍子抽打五下的意思。 这刑罚,说重也不重,说轻,因为行刑的是军中武士,所以,这五下笞打,也不算轻松。 果然只是起到以儆效尤,做给旁人看的,以表示汤榆这个郡丞有错必罚的态度,并不是真的处罚荀子的弟子。 汤榆请荀子上座,询问他现在要如何处置这些赵军俘虏。 荀子问道:“汤公以为,安平君当年为什么一定要从武安君手中留下这些俘虏?” 汤榆看着手里的茶杯,淡淡道:“自是因为主君仁慈。” 荀子摇头,道:“固然是因为安平君仁慈,但他真正的意图,是在可惜这几十 万民力罢了。” 汤愉看着荀子,笑道:“荀子似乎以为,安平君是个唯利是图的人?”他虽然脸皮在笑,但那笑并不达眼底,充分给荀子表演了一个什么叫做皮笑肉不笑。 荀子却是真切的笑道:“安平君此人,虽然的确有天生的生财谋利的手段,但老夫认为,他亦是一位天生的仁者。” “仁者爱人,他收下这些俘虏,不仅没有给他们很多的财货,反而让他们每日劳作,做很多苦累的活,他们不仅没有反抗,反而安守本分,听从安排,汤君以为这是为何?” 汤榆:“是因为安平君许诺,要让他们与自己的家人团聚。” 荀子叹道:“是啊,人生而有父母,长大有配偶,然后生下后代,传承自己的意志,这些都是天地间最朴素的情谊,是谁都割舍不了的最大财富,安平君收下这些俘虏,没有许诺以重利,而是许诺让他们阖家团聚,正是安平君施行仁政的体现啊。” 汤榆:“所以呢?” 荀子:“所以,老夫请劝汤公,放归愿意归赵的赵军俘虏归赵,让父母得其子,妻子得其夫,孩子得其父。” 汤榆沉下脸色,忍怒道:“不可能!若是将这些俘虏放归,那我秦国攻打赵国的意义何在?我秦国战死在上党的军卒英灵将如何安息?” 荀子:“公当真以为,现在放归这些俘虏,他们在经历了秦国的仁政之后,还会在为赵王征战,举着戈矛来攻打秦国吗?” 汤榆想说,这不是理所当然的事吗?他们为什么认为这几十万赵人会是一个大隐患,不就是怕这些赵人反过来攻打秦国吗? 但他转瞬又想到了那些被抓到不反抗乖乖认罚的出逃俘虏,这些赵人,难道真的,会调转矛头,来攻打他们吗? 荀子:“他们既心已归秦,放他们回归赵国,又有什么不可以呢?” 汤榆还是道:“赵人反复无常,经常不遵守信义,荀子可不能保证,这些赵人归国后,不会来继续攻打我秦国。” 对秦赵之间那些关于你骗我我骗你的信义间的陈年旧事,荀子也很无奈,但他继续道:“安平君的本意,是留下这些俘虏的性命,安平君的承诺,是让他们与家人团聚。难道汤公以为,安平君不在咸阳了,你们就可以篡 改他的仁政了吗?”M.BJZjnF.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