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为人民服务[快穿]

为人民服务[快穿] 第324节


    记者问了很多,不过好在问题都中规中矩,态度也十分友善,没有非要在她身上炮制出一个爆炸性的大新闻的意图。

    到最后,记者才问:“我听大家说,之前有很多人想采访你,但你都拒绝了。那这一次你愿意接受采访,是因为你终于认可自己的工作成绩了吗?你做的很好,社员们都对你赞不绝口。”

    唐安妮不好意思地摇头:“不,我没做什么,其实我没有资格被采访,上报纸上新闻。比起那些劳模、技术标兵,还有数10年如一日扑在工作岗位上的人,我实在微不足道。对不起,记者同志,我这一次之所以接受采访,其实是希望你能帮我们薯片做点宣传。我们厂现在每小时能生产90公斤薯片,一天下来就是一吨重的薯片。这么多薯片,单纯依靠公社和县城,是没办法消耗掉的。我们希望能够卖到更远的地方去,比方说市里乃至省城。”

    说到这儿时,唐安妮的脸已经通红,“对不起,我本来不应该提这种要求。我原先计划是把薯片卖到美国去,但是因为手续太复杂,短时间内没办法办到,所以我只能先考虑国内市场。我不想浪费,我想尽快挣钱好盖学校。”

    记者笑了起来,痛快地答应:“可以,你们做了很好的事,我们所有人都应该支持你们的事业。”

    记者走了,唐安妮心虚地捂住胸口,总觉得自己要求很过分。

    她自我安慰,谁知道记者是不是客气呢?说不定回去以后,他写的采访稿没办法上报呢。她又不是什么劳模或者技术能手,就凭借她洋知青的身份,就应该顺利被报道吗?那可未必。

    做完了心理建设之后,她终于能够坦然地正常生活了。

    她唯一犯愁的是公社供销社的消耗量有限,县城的工厂也不多,即便工会购买了一部分薯片作为福利发给职工,也没办法消耗掉每天一吨的产量。

    唐安妮都要考虑是不是应该减少工作时间,每天只开五六个小时的机器,这样好歹能够缓一缓。

    结果她还在犹豫呢,大队的拖拉机回来了,上面载了好多张陌生的脸孔。

    拖拉机手朝着工厂的方向喊:“来客人了,这都是商场的采购员,来买咱们的薯片的。”

    厂里人惊讶不已,负责日常生产工作的知青立刻跑了出来,惊喜地看着被拖拉机颠簸的都要吐的采购员们:“同志,你们这是?”

    原先还灰头土脸的采购员们这下立刻争先恐后地喊了起来:“我们是来买薯片的,我是省城人民商场的……我是红星商厦的……我是军民服务社的……”

    大家一连串的报单位名称,知青们都听不过来了。

    闻讯赶来的唐安妮更是懵了,搞不明白为什么大家都扎堆跑了过来。虽然之前厂里的工人们都在想办法写信回家联系关系,好推销薯片。但这事儿本来就不简单,十件里面能成一件,他们都要笑死掉的。没想到居然来了这么多人。

    采购员们已经意识到竞争危机,争先恐后地提要求:“快点吧,让我们看看你们的美国薯片。”

    他们七嘴八舌,可算是说明白了为什么来的这么急?不是什么熟人托熟人,而是顾客需求。

    原来记者回去之后连夜就写好了稿件,经过编辑审核,不到两天便登上了报纸。

    他们是省城的大报,本省各大单位都有订阅,读者甚多。

    好多人看了报道之后,都对这个美国富商之女唐安妮十分佩服,也对她从美国引进生产线生产的美国薯片充满了好奇心。

    大家跑到商场里,想尝尝薯片的味道。结果售货员都莫名其妙,根本没听说过这玩意儿啊。

    顾客们就有意见了,要求商场进货。

    这一两年功夫,各个单位都在搞规范化管理。就连前些年一直被诟病白眼向人的售货员和店大欺客的商场也改变了服务态度,对待顾客的意见十分重视。

    一个顾客说想吃薯片,他们肯定不会进货。毕竟要考虑成本问题。

    但成百上千的顾客都说想吃薯片,那他们就得想办法找进货渠道了。

    商场再跟顾客一打听,知道是本省的大队来了个洋知青,从国外引进生产线生产的薯片,他们就更心动了,立刻派采购员过来考察。

    一家动,家家动,这才是第一波呢。

    采购员们看谁都像竞争对手,这会儿却抱团催促工厂赶紧出货。他们来得早还能抢,等到千军万马M.bjzJnf.CoM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章 为人民服务[快穿]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