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概括。 “西北归于大汉时间不长,各地虽然不是大战的一城又一城攻克,没有造成太多的破坏,可是西北百姓归于大汉两年不到,民心依然不稳。” “大灾之年,野心之辈与宵小必然躁动,但有机会必然鼓动百姓造反。” 刘彦灭掉羯族,驱逐羌族、氐族、匈奴和杂胡,对于中原的百姓来说是解放者和拯救者,但灭掉张氏凉国只是纯粹的胜败而没有种族间大义名份。 张氏原先就是西北望族,他们统治西北的时候也是一直都在庇护治下百姓,对待百姓虽说因为战乱需要粮秣税率高了一些,可名声还是相当的不错。 西北纳入汉国统治疆域的时间还是短了一些,并不缺少怀念张氏统治的人,尤其是以一些归于汉国统治之后利益受损的人最甚,加上张氏在民间还有百姓怀念,一旦灾情严重到不可控,有心人一鼓动,生乱几乎是必然的事情。 “征西中郎将(谢)安已经出兵西强山,战后可率军进驻西北之地。” “西强山范围太大,羌氐残余避不敢战,战事恐怕难以短时间出现结果。” “西北本有一支常备军,再有征西中郎将率军在侧,难道不足以震慑?” “一切以最大限度震慑为主。” 谢安麾下有两支常备军,附属的郡县兵数量多达六万,以差不多十万的兵力进击西强山,采取的是平线推进战策,哪怕是无法全歼羌族和氐族的残余,也能将他们逼着爬上高原。 西强山战事结束之后,肯定是要留下驻军,却只会留下郡县兵作为戍边驻军,常备军是野战军团,自然不可能长期驻扎一地。 “可下达征募令,以征募壮年为主。民间无壮年,仅是老弱妇孺的话,生不了大乱。” “灾年,再无青壮,老弱如何求活?世人该如何看待大汉?” “不如此,奈何?” “以一户征募,皆可劳作换取口粮。” “耗费粮秣太甚。” 其实西北也是有以工代赈的国家工程,就是中枢的重视力度不够,最重视的当然是新长安的建设,那是因为关乎到刘彦登基的头等大事,再来就是重视建康到关中的国道,从关中通往西域的国道则是规模小非常多,安置的也是来自中原的百姓为主,西北的人除开徭役之外被征募的数量并不多。 同样是一国的百姓,可要说中枢能够照顾到方方面面绝对是假的,必然是有侧重的区域,那个还是因为受到国力的限制,再来也是与统治者的偏爱和照顾有关。 对于诸夏文明的历朝历代来讲,中原都是属于核心,哪怕是建都关中也不能去无视中原。之所以这样,是中原自古以来人口就相当密集,其它地方或许可以生乱,可中原一乱就绝对是大乱,迫使统治者不得不侧重,也不得不去重视。 讨论着,众人一直无法达成一致意见,不由停下来看向刘彦。 “西北之民百万众,亦是大汉子民。” 刘彦刚才已经考虑过了,同意蔡优认为国家储备粮食已经到了最严重的警戒线,不但要应付当前,也要思考后续再没有粮食该怎么面对包括中原在内的大面积天灾。 “开放山川之利为其一,其二可疏导前往西域。” 西域有没有天灾?应该说西域的天灾比汉国更早爆发,那里已经连续两年没怎么下雨。天灾之下的西域是乱了起来,不但是私人之间的争斗增加,各个国家也是不断爆发冲突。 让西北的人个人或组团前去西域,就是鼓励他们去抢西域人,算是没办法中的办法之一。 “南方之民可往中南半岛,北地之民为何不可往西域而去?” 刘彦话是那么说,却清楚还是不够重视西北的人,但他真的必须更加照顾其余区域,不是选择本身没有太强归属感的另外一些人。这个是为了保证统治稳定的基本盘,身为统治者该做的抉择。m.bJZjnF.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