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暄红听到自家老大沙哑的嗓音。 宋致远上了初中进入发育期,嗓子变得厉害。 宋小果笑话哥哥是鸭子嗓,被柳暄红笑眯眯地告诉他,以后他也会变,小孩儿被唬得愁眉苦脸,不嘲笑哥哥了。 但宋致远清楚自己的嗓子难听,仍整天能不说话就不说话。 柳暄红扭头,瞧见少年和几个同龄人守着板车在卖西瓜,吆喝的少年还怪眼熟的,可不就是服装厂片区那群少年。 近日店面装修,卤味只早上卖一回,邻里街坊光顾得热情,没半小时就卖完了,她也有些日子没见过这群孩子了,合着他们是去卖西瓜了。 柳暄红回想起他们初遇时想在厂子空地前搞收费,后来蹭串串香摊子卖粉面,现在又卖西瓜,真能折腾啊。 不过对于他们的折腾,柳暄红是持赞赏态度的。 年轻人想挣钱是好事儿。 柳暄红走近摊子,边和自家老大打招呼,边挑瓜。 少年们忙热情地招呼,嘴巴上说着不用她挑,主动替她选了几个翠绿西瓜,拍着砰砰响,劈开尝着甜的很。 柳暄红也不客气,一口气要了十个,让宋暖英付钱。 买完了瓜她也没多留,忙自己的事儿去了。 不过晚上歇息时,她回想起白天的事儿,恍然发觉,原来宋致远这些日子晚归是在外面卖瓜了。 也不知道他是在哪儿寻到的瓜农,卖一毛五一斤,收价肯定更低。 晚饭时,宋致远回家,吃完了香喷喷的鸡丝面,和她谈起收瓜的事儿。 原来,暑假前几个少年就琢磨着放假要摆摊卖些东西挣钱。 不过琢磨了一礼拜也没琢磨出啥,直到宋致远回小宋村,吃着西瓜解渴,他们一拍板,决定卖西瓜了。 水果这玩意儿,大街上还没什么人卖,只能去供销社和门市店买。 但是瓜贵啊。 一个西瓜要两三块,普通人不舍得买。 宋致远找邻居种西瓜的大叔,打听出还有谁种的,一连跑了几个村子,收了两百多个。 拉着板车就回县里卖了。 一毛五分一斤,比供销社卖的二毛五分一斤还要便宜一毛钱! 他们每天拉一板车,待两三小时就卖完了。 便宜的西瓜深受松山县居民的欢迎。 短短四天,两百多个瓜全卖完了。几个人挣了五百多,刨去收瓜的九十块,他们至少挣了四百。 三人分了分,一人也能分一百块。 在现在厂子职工人均工资十几二十块的松山县里,几个少年小半月就挣了别人好几个月的收入。 宋致远面上却没有什么兴奋喜色。 他谈到收购西瓜的时候,给瓜农们的报价是一斤五分。 种植西瓜的人不多,而且大多数人也就在自家自留地里种一小块。 他们跑了三个村子才收到两百七十个瓜,大多数瓜农只卖了几块钱,少有的一两家种的多,也只卖了十几块。 宋暖英和宋万水听着,心情复杂,酸酸涩涩涨的厉害。 三个村子的庄稼人忙活几个月,精心伺候着,卖瓜才得几十块钱,而宋致远他们,不过跑一趟,转手就能卖好几百。 这巨大的差价,怎么能让他们不难受。 种地不挣钱。 宋万水总结并深深地记住了这句话。 然而记住后,他又一片茫然。 种地没出路,他晓得,但是他不种地,又能干什么呢? 曾经他以为自己能脱离父辈的命运,去摆摊,但是现实给了他狠狠的一击,若不是柳暄红邀请他们兄妹来县里,说不定他们就要屈服命运了。 柳暄红没注意宋万水的烦恼。 宋致远能靠自己挣一百多,她陷入了吾家有儿初长成的喜悦。 老大不爱读书,但是做生意不错,以后经商有出息,应该能摆脱原书的命运。 柳暄红不指望他们能有多大能耐,只要能活的舒服开心就好了。 第36章 盐水冰棒 吃过饭, 一家人在院子里乘凉。 宋暖英搂着小月儿,宋小果趴在柳暄红怀里, 摇着大蒲扇, 打着嗡嗡叫的小蚊子,怀念起乡下老宋家的大枣树。 大枣树是旧社会时不知哪位亲人种的,树龄约莫有四五十年了, 正是青壮年华。 枝繁叶茂,夏日时M.bJZJnf.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