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晚上沈家人在自家门口纳凉的时候,自然而然就有人过来。 夏天天黑的晚,六七点钟天光尚且大亮,有些老头,吃完饭放下碗就往沈家门口跑。 为啥?沈家有沈鱼给他爷寄回来的收音机、象棋。 不管是听听收音机,还是杀两盘,对娱乐活动贫乏的老爷子们而言,都是非常好的娱乐项目。 沈奶奶就跟几个关系好的老姐妹,坐在大槐树下拉家常,其实也没多少新鲜事,但每天晚上这样说上两句,等天黑了再回家,一天就算完完整整过去了。 村里老人聚在这,小娃娃们就也跟着过来了,捉迷藏不爱在这玩儿,太空旷了,没有合适躲藏的地方。 但是要玩抓鬼子木头人等等游戏,又十分合适了。 乡下娃夏天少有穿鞋的,尤其是男娃,都是光着脚跑,别处没收拾过的泥巴地,跑着跑着踩树枝上,踩石头上,脚划破都不少见。 沈家那水泥场子就不一样了,他们家每天都收拾得干干净净,有灰尘渣子,谁看见谁顺手就给扫了。 小娃娃们在这玩闹,还有爷奶看着,家长都能安心几分。 但村口老槐树还是有市场的,有些老人不爱热闹,不会下棋,就喜欢在老地方待待,吹着凉风,慢悠悠聊两句。 要是有村里人从外头回来,他们一眼就能看见,笑呵呵打两声招呼,很是亲切。 哪怕是不认识的人这种情况少,老人们也会热情地打招呼,问路的给指路,探亲的给帮忙打听,古道热肠。 可要是来的是辆车老人们就傻眼了。 是不是找沈家的? 他们只能这么想,谁让这一年来,只有沈家最出风头。 老人喊了两个小孩儿去沈家喊人,不管是不是找他们家的,这会儿他家门口人多,多喊几个来不碍事。 卡车在村口停下了,后车厢跳下来个年轻后生,脸白生生的,细皮嫩肉,俊得很,对着几个老人也很恭敬。 请问老人家,沈家怎么走?沈鱼客客气气地问,还有几分不好意思,说来他也是这个村子里的人,回自个儿家还要问路。 原主留下的记忆里倒是有上坎子村的一些信息,但他离开村子那会儿年纪小,记忆不是很深刻。 这么些年,村子变化还挺大的,蒙头蒙脑瞎撞,还不如张嘴问人。 几个老人对视一眼,嘿,说着了,果然是来找老沈家的。 顺着这条路走,看见那个正在盖的房子往右手拐老人操着乡音,很详细地给沈鱼指了一遍。 沈鱼听完道了声谢,刚想回车上去,老人把他喊住了:娃儿,里头路就窄了,你这车开不进去! 啊?沈鱼呆了呆,后车厢没下来的男人探头道:咋办?电视机给你先搬下来? 搬下来吧,麻烦您了。说着上去搭把手,两人一起从后车厢抬出个大箱子。 老人不认识字,不知道上面写的是电视机,但他们听见了! 其实呀,他们也不是所有人都知道电视机是啥,根本就没见过,有的隐隐听人提起过,说县里头有卖,要多少多少钱,只知道贵得吓人,还要票。 正巧,被他们派去叫人的小孩带着一群人过来了,不光有沈家人,还有一起跟来看热闹的。 晚饭吃完了,正闲着没事干,这种热闹当然要凑一凑。 年轻人眼神好,当初去过兴城的,沈鱼二爷爷家的一个堂哥,老远看见沈鱼那张特别显眼的脸,立刻大叫道:二爷爷,是猫儿!猫儿回来了! 啥?我猫儿回来了?沈奶奶本来摇着蒲扇,慢悠悠走在后面,一听说是沈鱼回来了,跑得飞快。 奶,您慢点儿!沈鱼都给吓着了,连忙迎上去搀她。 诶,真是我猫儿。老太太拉着沈鱼不撒手,高兴的合不拢嘴:回来就好,回来就好 老槐树下的老人们见这竟然就是传说中的沈猫儿,一个接一个,不绝口的夸赞。 沈老二,福气啊,孙儿这么出息,以后享福喽 这娃长得真俊,跟画儿似的。 大妹子,你家猫儿,可是给买了大电视哩! 什么?电视?! 村里人听傻了,有人晕乎乎道:大伟说在县里头见到的那个电视机,卖多少钱来着? 九百九十八! 老天爷,一栋小楼啊! 先是录音机,又是电视机,沈家这可真是享福哩 这几个月村里村里女人外出挣钱,男人想着不能光靠家里媳妇儿妹子养家,农闲的时候外出打零工,比之前富裕多了。 可再富裕,花千把块买不知道什么玩意儿的东西,也太奢侈了M.bjZjNf.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