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科举该如何举行,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章程,刘易得好好寻思一下。 给科举增加科目,把物理化学,法学,工学,农学等科目给直接加进去,肯定是不行的。 不是怕天下读书人反对! 而是,刘易就算是把科目给整出来了,列为科举的考试科目,他也找不到人去参考啊…… 天下的读书人都视工学,农学等为贱业,就算是会,他们也绝不会去参加这些科目的科举考试的。 再加上昭武军自己建学校培养的人才时间尚短。 课本都是刘易按照自己的记忆,一点一点亲手誊抄出来的。 那些学校,连带老师加学生,数量虽然不少,但那些人里,就算是水平最高的,也都是才刚刚摸到点门槛。 大概也就后世小学生的水平,甚至还不如。 叫他们去参加科举,就实在是为难人了! 所以说,找不到人去参考,才是刘易面对的最主要的问题! 至于说天下士子的反对! 刘易就呵呵了。 太平天国起义时,洪秀全一边砸孔庙,一边办科举,不也照样有人去参加吗? 真当那些读书人有多把圣人之学,四书五经放在心上? 他们要的只是当官而已。 之所以重视四书五经,那是因为科举要考四书五经,四书五经是他们进入官场的敲门砖。 如果有一天,科举不考四书五经了,那些所谓的圣人弟子们,估计能把四书五经给拿来当柴火烧! 所以啊,这些都只是旁枝末节,并不重要! 刘易沉思了老半天,才下定了决心。 科举是一定要办的,能迅速落实就要迅速落实。 只有办了科举,才能将北方的各个阶层都拉到昭武军的战车上,昭武军才能算是真正的站稳了脚跟。 刘易提笔写道。 父亲亲启: 关于科举事,儿认为该当迅速落实,科举诸事,可照搬大明之旧例…… 刘易在信中表明了自己的态度。 简单总结一下,关于科举,他只准备改两点。 一是科举考试的规模要扩大。 扩大录取数量,用以缓解昭武军军政府所面临的官员缺口。 嗯,刘易是奔着一次录取大几千去的。 反正要按照新政来讲,以后是要把政权深入到乡村里去的,所需要的官员缺口大了去了。 二是降低新科进士品级,不说像后世公务员考试那样,通过了也只是最低级别的科员。 最起码也要给他们干到八九品的左杂官去! 一个四肢不勤五谷不分的读书人,一朝中举就让他担任一地主官? 他能做好才怪?! 害人害己那是正常的! 朱元璋为了防止那些天子门生,新科进士不懂做官,还搞了一本明朝般的知县到任须知。 可结果呢? 那些新科进士们到了地方,如果师爷得力还好说,如果不得力,还不是得被那些吏员们给耍的团团转吗? 在昭武军这里,想一过科举就当主官? 做梦去吧! 没经验的话,先在地方左杂官的位置上熬几年,涨涨经验再说。 尽可能的保证,宰相起于州务,猛将起于行伍。 要让官员有地方足够的施政经验,才能升到高位去。 m.BJzJnF.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