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在了一个好地方,淮安府山阳县! 朝中无大事,朱厚照就把心思落在这些地方,用人方面,他花再多的心思都愿意,也是经这个叫丁礼泉的提醒,他命梁储把这几年表现的较好的知府、知州人选挑了出来。 这些吏部考功司都有记录,调出来不难,但他并不会完全相信这些人的话。 “靳贵,拟旨。” “是。” “第一封旨意,由侍从室直接发往四川巡抚衙门,令费宏详述嘉定府知府李旦华、顺庆府知府刘夫和叙州府知府付茂兴三人的为政举措、个人性情。提醒他,了解的角度要全面,既要看上司对他的看法,也要了解下属、百姓对他的评价,最好能通过具体的事例,来体现他们的为政之能、为政的德和为政之道。之后将结果以密件的形式送朕御览。” 皇帝这边说话,那边靳贵就已经写完了,不是原话,而是一篇完整的文章,秘书,是要有这个本事的。 朱厚照看完之后点头,“嗯,用印。” 之后是第二、第三、第四、第五封信,分别送给山东刘健、福建王鏊、应天府何鉴以及河南彭泽。里面都分别提到三个名字。 数量少了,怕万一核实此人是个假货,数量多了,工作量也大,反而会出现随意马虎的情况。所以三个正好。 至于知县这一层面,大概还是要借助巡抚与布政使这一层级的官员。 等忙完了这件事, 礼部尚书林瀚又入宫来。他还有皇帝大婚一事摆在心头。 “陛下,此次迎娶外族之女……其中礼节,臣遍翻史书,查了些旧制,拟了一个方略,还请陛下御览。” 朱厚照拿过来也没看,放在一边,“这里是大明,请他们入乡随俗,和两位皇妃统一起来吧。不管过去是什么身份,今后都是朕的皇妃。” 一个十三岁的小姑娘,这觉还不知要怎么睡呢。 第四百一十七章 大婚 正德元年10月18日。 皇帝诏旨,遣英国公张懋为正使,礼部尚书林瀚、驸马都尉崔元为副使,并在他们的陪同下,祭告天地宗庙,命定皇后人选和大婚之期。 次日,皇帝于奉天殿接受百官朝贺,正副使四拜皇帝。 皇帝身穿冕服,赐其册文,上书:兹选大兴县主簿夏儒之女为皇后,命卿等持节行纳采问名礼。 这是“六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告期、亲迎)中的前两个程序。 正统年间,皇帝如何成婚的礼仪都已经定好了,到朱厚照的时候只用跟着做。这种事情,他也不愿意动脑筋去改,因为不管怎么改,都是很繁琐的。 而张懋、林瀚、崔元受命以后,带着随员和礼物,从皇宫正门浩浩荡荡的出发。 此时的皇后家中也非常忙碌。 一个县的主簿,实在称不上什么大官,而且还是和皇帝成婚这种事,方圆几百里找不出个样板,即便有再长的时间准备,也难免会有慌乱,好在会有礼部的礼官先前一一说好。 而大门之外,张灯结彩,灯笼高挂这自然不必多说。 入门以后的院落内有书案,礼物则陈于正堂。 夏儒颇有几分紧张的在家中等候,这个时候他也知道自己的闺女还不算正式的皇后,但左右就是这几天的事,于是一些礼仪反倒比宫里的要求更为严格。 比如说他自己不会去看,也不叫其他人随意靠近。 靠近了,到底谁给谁磕头这都说不准。 等了不知多久,宫里的仪仗队到了。 到这个时候,双方所有的动作都是规定和商量好的,谁做什么、说什么,甚至是站什么方位、顺序,全都不能错、乱。 首先是礼官先来,高喊: 奉制建后,遣便行纳采问名礼! 随后皇帝任命的正使在院落里说:英国公张懋奉制纳采! 夏儒按规定回答: 蒙制访,臣夏儒不敢辞! 接着,礼官会将夏儒引出正堂迎接皇帝的正、副使,双方见礼。 而后所有人,包括一应随员,全部进入正堂。 之后就是副使宣读制书,交予彩礼。 夏儒写下制书答文,收下厚礼。 这,就是所谓的纳采。 整个流程非常复杂且枯燥。 而之后的问名,就是询问女方的生辰八字。这也有一套流程,毕竟是‘奉制问名’。M.bjZjNF.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