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2. 俗话说,人以群分物以类聚,能做朋友的都得是有某些难以撼动的共同点。 比如我,一个有房有车有存款向往真善美热爱生活的大龄有伴男青年,绞尽脑汁想总结我的朋友圈,最后也只能说,我们都很宅。 因为平时就不经常出门,偶尔出去都是带有极强目的性的,诸如推不掉的应酬和交水电费。我的朋友大半从事与我业务相关的职业,甚至直接是同行。 而内圈,就是最要好的那个小圈子,成员们通常会在几次见面后成为网友,并享受着这种间隔遥远却胜似无间的状态。 如果真的找到机会聚餐了,对方可能会微笑着客套几句,并在这段时间里从记忆中搜索出对应的人名和有关事件,反正我每次看他们恍然大悟渐入佳境的样子都像是在照镜子。 153. “和我去吗?” 其实我早就把他介绍给我靠谱的朋友,不过他们才是真的素未谋面,是各种意义上的网友。 “你们兄弟帮聚餐,我跟着去多尴尬。” 他是这么想的,而我想告诉他这是错的。 “别这么想,我如果把他们当兄弟,就更应该和你携手出席,让他们好好看看。” 或许他被我说服了一点点:“你跟他们……出过柜吗?” 也难怪他犹豫,据我所知他没让亲戚朋友知道,因为当他第一次鼓起勇气说给亲人时,得到了完全负面的反馈。 “不用担心,他们都知道。” 154. 我有一个qq,基本上工作专用,所以连他都不在联系列表。 在那块私人领域,虽然没写过记录心情的日记,但个别日子还是有单方面秀恩爱的。 比如在一起那天,我拍了一张我整齐的桌面,配了一段可能略有些肉麻的话。 下面立刻有人留言: “999999999999” “这么护着啊,都不@ 。” 我很得意,从此在这条路上越走越远。 这大概就是我认为他们应该都知道的原因。 155. 我们一起去了,出发前他还特意嘱咐我不要一开始就主动介绍我们之间的深层关系。 我欣然同意了,甚至帮他想了一个身份。 要真有人问起,那就说是我新入行的侄子。 而他或许没想到的是,如果事情顺利,他们一定会起疑,勾出好奇来,到时我就能顺水推舟,大大方方地说:“这是你嫂子。” 156. “哦哦哦来了来了,好久不见了哈。” “是是是好久不见。” 我和他各拎了一瓶价格中等的藏酒过去,刚进门寒暄的时候如果有实在不想回答的问题就把它当令牌塞过去,嗯。 今天桌上八个人,而我是唯一一个带了人的。 “哎您贵姓?”他们都不认识他,看得出憋了有一会儿,圆桌上坐他另一边的人决定先开口。 那一刻,整桌人都安静了。 我知道,好奇是人的第一发动力,事态比我想得严重,而这只是开始m.bjzJNF.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