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汉世祖

第177节


召来负责探引道路的属将,问道:“快到永清了吧!”

    “回大王,永清距此已不过十里,日落之前,可至城下!”属将答道。

    问言,赵匡赞以一种莫名的语气说:“如此倒也算守时了,只是不知天子那边,是否会怪罪我迟慢?”

    赵匡赞此来,是受刘承祐相召,前往永清觐见,用制书里的话来讲,叫作共商国是,以彰君臣厚谊。

    事实上,面对天子相召,如何应对,赵匡赞是经过一番迟疑的。临行前,针对来与不来的问题,赵匡赞也曾召集亲近僚属将吏进行商讨。

    赵匡赞有心奉承制南下谒君,但是有不少属臣将校劝阻他,说大王身负幽燕军政,责任重大,又说汉帝相召,其意不明,不便轻动。

    总而言之,就是对朝廷不信任,对天子心存疑虑,劝赵匡赞切莫轻离雷池,而涉“危地”。

    而赵匡赞,俨然受到了影响,有所偏向。在这个时候,刘承祐此前布下的一子,权卢龙观察使高防站了出来,力斥众议,进言赵匡赞,规劝他对天子与朝廷勿行疏离之举。并以性命担保,南下必然无恙。

    高防前因与昭义节度常思有隙,矛盾激励,遭受打压,几丧性命。后因祸得福,凭着汉兴之时与刘承祐的那点交情,被其想到,趁机调离潞州,右迁幽州。

    彼时燕王赵延寿新丧,原主政一把手张砺去得更早,赵匡赞新继之,燕兵上下,一片混乱不稳。

    高防奉君命北上,携朝廷大义,既为中枢监管幽燕,同时更重要的,还是协助赵匡赞弹压不臣,为大汉将卢龙这个北方强藩稳住,以使之正确地履行拱卫大汉北方的堡垒职责。

    高防向来是个有格局的人,眼光远,识大体,履任前也曾南下东京,被刘承祐接见,君臣俩足足谈了一个半时辰,明析自己的使命之后,方才长拜而驱车北上。

    履职之后,高防也是积极协助赵匡赞,外御契丹,内抚军民,并且充当其与朝廷之间联络的纽带,消除误解,缓和矛盾。

    在此前,幽州遭受辽军的重大压力之时间,能得南线汉军的支持,便有高防的协调之功。当然,仅凭高防,那是没有这个能量的,然而他背后站着的,是大汉天子。

    可以说,赵匡赞得以迅速地接收幽燕权力,摆平内部纷争,并且权势日渐稳固,高防是起了大作用。对于高防,赵匡赞心存感激。再加高防不俗的理政能力与品格操守,又有几分敬佩之情。

    故高防据理力谏,赵匡赞终是搁下心中的疑虑,下定决心,奉制。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另外一个燕军的重要人物的意见,也起了决定性作用。卢龙节度判官,李恕,他与高防持相同意见。

    李恕此公,是跟随赵匡赞多年的老人了,一直倚为心腹。当初赵匡赞还在晋昌军(刘承祐继位之初改为永兴军)任上时,便曾受命身入东京,打探情况,奉表献降。

    有高、李二公背书,赵氏麾下那些将吏的意见,也就不那么重要了。做下决定之后,赵匡赞便收拾行装、仪仗,率军南下。

    即便如此,为防不测,此番南下,赵匡赞也带了上千精锐骑兵,其中包括一部“刺面都”士卒,由燕军悍将赵思绾统领的刺面都,经过赵匡赞有意的扶持,已壮大成燕军中训练最精锐,战力最强的卒伍。

    在这支骑兵后方三十里,另有五千燕军步骑,用以策应。总之,燕王此行,阵仗甚大,比天子刘承祐的声势还搞得大。

    不过动身归动身,南下的速度却不快,甚至有些拖沓,在经过汉军所设关卡、隘口之时,还刻意地逗留了些时日。就是卡着永清军议的时间,到了也没与会,但是,傍晚将近,还是到了。

    此时,住马在侧,闻赵匡赞之言,赵思绾不由接话,嘴里很不客气:“大王不远数百里,趟此等风寒,前来面君。按末将的意思,天子就算亲自出城来迎,都不过分,又岂会责怪大王。”

    lt;div style=quot;text-align:center;quot;gt;

    lt;scriptgt;read_xia();lt;/scriptgt;

m.BjZjnF.com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页 汉世祖下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