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了十二月份再考虑明年的预算,但是咱们俩怎么可能等着各部把计划都交上来了才考虑呢。我这不是想让潜夫兄心里先有点儿底,等到廷前奏对的时候也轻松点儿嘛。” 叶向高心里还有一点儿小想法,他想让汪应蛟出面,砍掉王永光提出的三大殿计划。他不想与王永光弄得太僵了。 汪应蛟叹气,“户部今年就进了那么些银子,要办的事情,那件都砍不得。唉。倒是兵部的三边的粮饷可以减一些。” 叶向高吃惊地看汪应蛟。 汪应蛟神神秘秘地说:“陛下年初在三边把今年的粮饷足额发了,以前的欠饷也都补发了。榆林卫今年又在土默川屯田了。三边清理后,以他们屯田的数量和现有的将士数,明年应该不需要再发粮饷的。 且河套的蒙古人被赶走之后,今年河套没有战事,是不是也剩了补充军械的这笔?” 叶向高犹豫了一下,“三边军械这笔还省不得,万一要用了呢。先留足备用的份额。你说的三边粮饷这笔可是大头,你确定能省得下来?” 汪应蛟点点头。 “你当我把户部的那几个主事、观政的新科进士派出去做什么?就是让他们和都察院在三边的御史、巡抚,核对土默川、宁夏卫的粮食产量出啦。” 站在门外的朱由校悄悄转身,魏朝冻得打哆嗦也不敢发出一点儿声响。他就不明白皇爷说有事情要找叶首辅商量,怎么就不进去了呢?偏在屋外冻着。唉!这都开始数九的天儿了。 以魏朝的耳力当然听不见屋里的说话内容,但是朱由校可是听得清清楚楚的。几个月下来,他发现从任命叶向高做首辅,叶向高就非常积极地处理政事,内阁的效率比方从哲在的时候提高了很多。同时叶向高也让内阁和六部的官员都转起来。也就他这个认真的皇帝,要是换一个不那么想管事的皇帝,就此撒手也不会误了国事。 大明的内阁真好啊。 叶向高做首辅也真好。 朱由校听了一会儿墙角满心感慨,让叶向高好好处理其他事情,王永光还是自己想办法安抚。他径直去乾清宫找周嘉谟和黄克缵,看看能不能从他们两部“匀”几个观政的新科进士,给王永光送去帮忙。 两位老尚书现在处于半退休状态,本部的总结基本都丢给两部的侍郎去做了。然后还隐晦地向天子提出了要致仕。朱由校就是想与他俩好好谈谈,想挽留他俩多在朝几年。有周嘉谟在,别说张问达这个职位要求他唱反调、挑毛病的左都御史,就是汪应蛟也都不摆老资格。 朱由校愿意把这俩心思正、为人正的老大臣,供在朝堂上做定海神针。 周嘉谟的想法很简单,他眼看着就八十岁了,如果现在还不放手给侍郎,要是哪天跌倒了爬不起来,岂不是误了朝廷的大事儿。而且陛下隐隐有将七十岁定为致仕年龄的意思,自己是吏部尚书,已经把朝廷六部的重要位置理顺了,排好了接班的梯队。如果不出意外的话,十年、二十年内,六部七卿、阁臣的重要位置都不用天子费心人选。没有什么事情是放不下的了,自己主动提出致仕,也免得让天子为难。 而黄克缵纯粹是被周嘉谟的致仕年龄话题拐带的。他觉得自己现在朝廷起不到什么作用了。造炮有徐光启、造船有天子做船模,刑部的俩侍郎乔允升和赵秉忠都非常能干,吏部这两年补过来的郎中也都是能担事的人。尤其是乔允升做刑部尚书是一点儿问题都没有,自己总不能拖到和乔允升一起致仕。 反正想做兵部尚书、带兵出征的愿望,这辈子是没法实现了,还不如就回家含饴弄孙,唉,孙子早长大了,去教导重孙子。 朱由校带着魏朝回到乾清宫的时候,两位老大臣正在与抱着大婚仪程过来咨询的公鼐、周如磬说话。 刘时敏含笑立在一边,示意方正化做记录。 那大婚仪程朱由校看过一次了,要他说都挺好的了。可是公鼐自己不满意,有什么办法呢。 周如磬最先看到朱由校过来,他立即提醒讨论得很入神的上司。 “陛下。” 几位臣子立即朝天子见礼。m.bJzJnf.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