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重生明帝,但大明已经没了

第203节


年前,趁着隆冬时节,长江虽然没有封冻,但也进入了枯水期,光复中军都督赵印选,在李过的命令下,督理三师人马,在水师配合下,于公安县渡江。

    清军自然连番拦截,两军在长江之畔展开鏖战,历时数日,赵部斩首四千余,突破清军防线,北上江陵。

    清军江陵的绿营守将陈杨见大势将去,趁机反正,江陵光复。

    而江陵,便是荆州府治。

    至此,湖广北部的三大战略要点,武昌、荆州、襄阳,明军得其二。

    通过掌握武昌、江陵两大长江中游上钳制的关键点,李过重新获得了面对整个江汉平原核心地带的俯瞰地位。

    济尔哈朗位于汉水南岸的上百里战略缓冲区域都失去了意义,不得不将南岸近万清兵撤回。

    明清双方的对峙,从长江一线,往北推移到了汉水一线。

    而且由于汉川城依旧牢牢把握在明军手里,清军连汉水防线,也十分不稳固。

    李过和济尔哈朗均是老将,不过在中路战场上,明军占有更多的兵力优势。

    参战的光复中军、光复前军,都是编制达八个师的绝对主力军,两军合计超过十八万人,为四大战场之首,并且前军和中军不同于后军、右军,都是光烈朝的老牌精锐了,战力强横。

    而济尔哈朗手里的兵力相较而言,就十分单薄了。

    虽然从数量上,亦不下二十万,但谁都知道,其中绝大部分都是划水绿营炮灰,真正堪用的主力,也就是镶蓝旗、镶红旗两万四千多八旗兵,以及四镇新军五万多人马。

    故而,当荆州失陷以后,济尔哈朗迅速退缩,没有纠结于一城一地,大步后退,一路让出诸多府县,收缩到汉水以北。

    并且济尔哈朗也许是比东边的瓦克达、岳乐等人,更了解明军的强横,和两军之间的差距,尤其是东路战场,宿州战役的消息传来后,济尔哈朗坚信,面对明军攻势,最好的方法还是凭城死守。

    于是乎,中路清军开始大搞坚壁清野,“结硬寨,打呆仗”,避免和明军野战,反倒是凭借湖广北部山河交汇的特殊地理形势,和一众坚城,开始当缩头乌龟。

    一般情况下,认为明朝有三个都城,北京、南京、中都凤阳。

    但事实上,若只以名义而言,还有第四个都城,就是湖广北部的承天府,也叫“兴都留守司”。

    这是当年嘉靖朝“大礼议”的产物,嘉靖帝将自己即位前的安陆老家当做龙兴之地供了起来,将之和中都凤阳并列,但事实上,后来的万历等朝,并没有将其当回事,只是留守司与承天府的建制遗留了下来。

    清军入关后,更是又将其改回了安陆府。

    而对于明军而言,这个承天府却是遗留了不小麻烦。

    因为嘉靖皇帝百年前的任性,导致在汉江以北,明军所面对的,凭空多出一个坚固要塞。

    原本的安陆州钟祥县不过只是小县城罢了,如今却是成了一座不比凤阳差多少的坚城。

    济尔哈朗以手下悍将,固山贝子务达海,领镶蓝旗四千精锐甲士,督理一万五千绿营,镇守钟祥县。

    并扼守荆门,死死顶住了赵印选北上兵锋,让两军重新进入对峙状态。

    但汉川方面,来自光复前军的攻势,就无法抵挡了。

    高一功从汉川北上德安府,势如破竹,连克数县,一路打到随州,距离襄阳不过二百里的样子。

    济尔哈朗将兵力集中在信阳、襄阳、钟祥、郧阳四点,形成一个三角状防线,尽可能把明军限制在襄阳以南。

M.BJzJNF.COM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页 重生明帝,但大明已经没了下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