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其实科举制度和我们现代的高考一样,都是贫民子弟改变命运的最公平最通畅的一条路,明朝的科举之所以到后来检索不出人才,完全跟他们的制度有关。 这人长篇大论地跟同伴说很多,然后一转头才察觉两边站了很多人,有几个听得跟小学生似的。 站得最靠近的左边是两个头发里参杂着白丝的中年男人,看着模样长得很像,应该是兄弟俩,而在右边则是一个老头儿带着俩中年人,瞧相似的模样应该也是父子。 懂历史的这个人很惊讶,什么时候流行来博物馆是带着老儿子一起来的? 左右两边的人就这几个靠他最近,那皱眉认真深思的模样,让这人瞬间很有成就感,随便看书有了点自己的感悟,没想到这么一说会让其他人听得如此认真。 此时,左边的站着的一个中年男人(朱棣)一脸好奇问道:“兄弟,那你觉得明朝怎么做才能改变科举制度一直发展会带来的僵化问题啊?” 这位兄弟笑笑:“大哥,我姓姚,叫我小姚就成,这些都是自己没事喜欢看点书瞎说的,你要正经问我,我也答不出来啊。” 胤礽背着手:“没事,咱们都不懂,你就随便说说,我们也随便听听。” 刚才瞎扯还能成,要是叫认真说就不行了。 小姚正准备出其不意地溜,再一侧身就看见身后也围满了人,还有人在拍视频,这是逼上梁山了,不说说多丢人啊。 同伴鼓励:“小姚,说说,说说。” 小姚:那只有说了。 “其实您说的这个问题,我们现代的考试制度已经给出答案了。”小姚看着提供问题的朱棣,“考试嘛,考多了总会有一定模式形成的。科举考试本身是很伟大的一个发明,但坏就坏在把它和一个读书人的后半生捆绑了,得失心越重,就越要拼了命的研究其中的规律,不然你看看现在,各种各样的考试机构是为什么诞生的? 现代大家不用把前途跟一个考试完全捆绑还这样,更别提一朝上榜就天下知的科举考试了,更别提从明朝开始,还规定了八股文这种专门的考试文体,还有专门指定的科举书,如此三年一考考个二三百年,所有读书人脑子里都只有这些个,再好使得脑子也都得生锈啊。 要想改变,就要使百业发达,每个行业的成功都会得到相应的社会价值,不过在古代历朝历代的皇帝都追求稳定,恨不得全国人口都在种地,所以科举考试也必定会是那样的。很难改变呦。” 朱棣想了想说道:“你这意思是不是就是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小姚笑道:“差不多就是这个意思吧。” 胤禛:M.BJzJNf.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