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敬眼观鼻,鼻观心,在事后看来,此次杨文干谋逆案颇为凶险,但在凌敬看来,最妙的地方在于,如果出了问题,封伦甚至齐王并不会被牵扯进去。 如果没有宇文颖,一封信能不能使杨文干立即举兵谋逆,这不好说,但如果没有宇文颖,也一定有使者招杨文干来仁智宫觐见……在桥公山举告太子谋反的前提下,杨文干再不愿意也不会伸出脑袋让人砍,举兵谋逆是板上钉钉的。 其他使者的确未必会透露桥公山、杜凤举举告太子谋反……但封伦不可能不安排后手,将消息透露过去是很简单的事情。 简而言之,齐王是巧妙的利用了杨文干这支奇兵,并且将自己隐藏在迷雾中……如果李渊、李世民身死仁智宫,真正对垒起来,弑父杀弟的太子李建成与李元吉之间,还真不好说谁胜谁负呢! 至少封伦很可能会号召秦王一脉,甚至联络陕东道大行台、益州道行台……除非屈突通等人有割据一方的想法,否则只能选择齐王。 凌敬在心里想,这样的谋划,齐王是没这份心思的,只可能是封伦。 若不是突然出了民乱,导致宇文颖与杨文干同时出现,而早有准备的李善快马来袭,在沮原桥头成功生擒宇文宝……这次的事还真是说不清了。 如果没有民乱,如果没有李善,以仁智宫守军的兵力,杨文干是很难攻入凤凰谷的,不可能出现退守翠微殿的窘境。 那这样的话,杨文干的的确确起兵谋逆,但考虑到杜凤举、桥公山的举告,李世民很难洗清身上的嫌疑……暗中谋划的嫌疑。 如此一来,齐王在撇清自己的同时,还能渔翁得利。 如果李善知道现在凌敬的想法,真要竖个大拇指了……完完全全猜中了,几乎和原时空一模一样。 历史上就是如此,杨文干谋逆后,东宫属官王珪、韦挺被发配岭南,而同时被发配岭南的还有指使杜凤举举告太子谋反的杜淹。 凌敬正在心里盘算,这次仁智宫事件以极其完美的方式落幕,将齐王、封伦扯了出来,同时无论如何,毕竟举兵谋逆的杨文干是太子门下,秦王入主东宫之日已然不远。 凌敬突然想到,如此完美……很大程度在于怀仁择机完美,而且提前那么久就确定是七月十五日,他不得不想到李世民亲口提及,桥公山是副手,他的上司是太子心腹尔朱焕。 然后,凌敬就听见萧瑀压低声音,用颇为忿忿的口吻说:“魏嗣王摇摆不定,殿下需提防一二。” 李世民与众多幕僚对视了几眼,人人都努力保持脸上的神色。 第一千一百五十二章 撇清(上) 李世民迟疑难言,就目前情况来看,自己很快就能入主东宫,与李善之间的关系也将不再是秘密,但他也需要考虑到其他的因素,比如李渊对李善的观感变化等等。 更重要的是,虽然李善没有提及,凌敬也没有任何暗示,但这段时日以来,李善始终在明面上与李世民保持距离……这说明李善短时间并不希望暴露关系。 李世民猜测,很可能还是因为裴世矩。 但李世民迟疑了,而萧瑀却滔滔不绝,这位仁兄向来是有话就要说,有屁就要放的……历史上贞观年间,萧瑀与陈叔达两人在太极殿上争辩,闹得不可开交,气的李世民将两人都罢免了相位。 事实上,萧瑀在贞观年间,一共被罢免相位六次。 “虽然是齐王、封伦有不轨之心,但举兵谋逆的杨文干终究是太子门下。”萧瑀冷冷的说:“李怀仁近日常伴君侧,曾向陛下为太子开脱。” 房玄龄试探问:“如何开脱?” “以杨文干接到的书信,以及对众人的问询,显然是针对齐王,就连赵元楷都被指为齐王的人。”萧瑀摇头道:“若非李怀仁,杜持礼、封伦未必会被牵扯出来。” “李怀仁军功累累,在朝中看似无甚势力,但陛下信其多矣,还请殿下留意。” 李世民都被堵得没话说了,只能眼角余光扫了扫凌敬……在场众人,也就凌敬有资格出来反驳,因为谁都知道他与李善交好。 “萧相此言差矣。”凌敬也很是无奈,只能强打精神道:“此次杨文干谋逆案,应是封伦、齐王合谋,的的确确与东宫无干。” 凌敬哼了声,“意外牵扯出杜持礼、封德彝与齐王合谋,某倒是觉得魏嗣王有功无过!” “魏嗣王奉陛下之命细细追查,难道还有错了?” “更何况,陛下以宫人、近侍誊抄问询内容,难道魏嗣王要欺瞒陛下吗?” 萧M.bJZjNf.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