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道德经讲义

第25节


事万物中,故事事有宝,物物有宝。其宝非财货名利等虚假之表,而是事之理、物之性、德之修、善之行。悟者即得,弃者即失;修者即真,迷者即假。天下最贵最宝者,莫过于善德。故人生在世,如在宝山,种种善缘,种种道德,皆为至宝。人不修善,空耗一生,犹如登宝山空手而归,甚而满目疮痍,后悔莫及乎!

    前辈有云:“人有一善,百神俱泰;人有十善,司命储算;人有百善,东华注名;人有千善,福及七祖,性命成真;万善齐备,玉符下迎,白日升天。”由此可知善德的重要意义。赠人以财,不如赠人善言。黄金虽贵,用之有穷;善心于心,终身为宝。一切圣真,皆以无上善德,得道成功。人能持善言普化众生,令其奉行,必获福无量!

    【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矣。】

    “信者吾信之”,“信”德是做人之本,修道之根。《华严经》云:“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信”有实信、德信、能信、正信、邪信、迷信等层次之不同。“实信”是真实的信心、信念,相信大道实存之理。“德信”即道德圆满,已断除贪欲、嗔(chēn)恨、愚痴的污浊,德似白莲般圣洁,是人格道德之典范。“能信”即信有超越能力,可以拔除烦恼痛苦。“正信”者,信从正道,坚守正念、正觉、正性、正心,持正而修。“邪信”者,贪恣现世欲乐,不信因果轮回,不信有凡圣有涅盘,不信正法三宝,深陷断灭空见。“迷信”者,不明大道之理,迷于一偏一端。

    世人都有自己的信仰。有信爱情至高无上者;有信金钱万能者;有信权势力量者;有信地位尊贵者等等。这些幻信皆不合大道真理,都是迷妄害性之毒药,难生实信之善根。天无信日月不明,地无信万物不生,人无信性命不保。

    仁义礼智信是做人的根本,“信”为五德之主,是德之总枢,存于中央戊己土,即河图洛书之圆心一点。它是天地之核心,是人的本然真性,亦是万物之中心。土为信,土最守信用,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绝不失信虚妄。今之世人,信德渐失,信用扫地,背信之事处处可见,赖账、诈骗、违约、造假等等无信之事,层出不穷。天地如此宽广,不去开拓鹏程万里,却躲在阴沟里自寻短见,岂不悲哉!世人不讲信行信,自以为暗中亏心之事可以瞒天过海,殊不知天眼昭昭,天网恢恢,岂能逃脱因果规律的制裁!

    圣人心怀百姓,毫无私心,以天下百姓归信为己任,以己之信,合于百姓之信。对于尚不具信德之人,因其天德若存若忘,或将信粉饰于外而内信不真;或失信于人与事;或对大道之真理,对做人之仁善,虽有所知,但却半信半疑。对此类信德不纯者,不嫌不弃,以己之善德,引之使其进于信。此即“不信者吾亦信之”。

    大乘法可出三界,以信心为开觉路,信诚者得度,不信者受苦。天人守信不妄,如车之按时起行,终能到站。一切仙佛圣真,都是由诚信大道开始,勤行不辍,故得正果成道。故知信为道之基,信为功德母,信为心之宝,信为心之道。信者与不信者,都是同根同体,本性中无有不信,此是人人原本具有的“德信”。故圣人以己之德信,开发不信者之德信,教人共信于善。此即这几句经文之义。

    【圣人之在天下,怵怵(chu)焉,为天下浑其心。】

    人生在世,有此身便有此性,有此性便有此善,有此善便有此信,善信都是本性中之固有。只是各人所禀受之气质,有清浊之不一,所以有善有不善,有信有不信。世人善信之种种差异,皆因不能静养其心、复归其德之故。

    “圣人之在天下,怵怵焉”,“怵怵”,即恐惧、不安之貌。此句是说:圣人见天下人终日迷于物欲,不明大道,陷入凡尘苦恼之中不能自拔,为此而痛心、而焦急。“怵怵焉”,就是形容圣人为天下人的不善不信者,目前所处的愚昧状况,心怀不安,若有担心恐惧之貌。

    “为天下浑其心”,是说圣人心存大德,对百姓中的善者信者,敬之仰之;对百姓中的不善不信者,亦无不爱之怜之。视信与不信,善与不善,圣人皆以诚一不二之心包涵之。圣人对天下之不善不信者,心存焦急不安。但圣人慈悲,对那些不善不信者,仍以德善待之,不厌恶,不嫌弃,也不责怪。以一颗上善之心,挽救那些不善不信者之心,以保全其天性。

    “浑其心者”,就是没有分别心,浑然不分其善与不善。使善信者不自异于人,使不善不信者不自暴自弃。“浑然”即一气的混沌之貌,是大道未分阴阳的无极状态。自太极运化阴阴之后,才产生m.bjzJNf.COM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页 道德经讲义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