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不知道朝廷这制度什么时候能改改,为至亲的长辈守孝没错,可是孝期也没必要添那么多的规矩,不管是不能参加科举这事儿,还是官员要回家丁忧,亦或者是孝期之内不能够吃荤腥,对活人的种种束缚很多,可故去之人未必就愿意让儿孙如此。 真正的难过应该是发自心底的,真正的孝顺也应当是在人活着的时候,而不是死了之后再去缅怀。 魏时每每感慨大靖朝日益强盛的时候,总会有那么一些事儿,让他觉得大靖朝步子迈的还不够大,还有许许多多的地方需要进步。 第134章 魏鹏很快就出发回了江佑府,跟他一块儿回去的还有魏达。 按理来说,魏达不回去给大伯母送葬,也是可以的,毕竟情况特殊,就跟魏时一样,在外地为官,没有诏令根本就不能够离开辖地,魏达也是出来求学的,山高路远,时间上又这么紧凑,就算是不回去也没有人会说什么。 但是出乎意料,魏达是主动要提出来跟着一块走的,理由便是被大伯和大伯母照顾了这么多年,想要回去送大伯母最后一程。 人的孝心永远是放在前头的,连君主治国都是以孝治天下,这个理由一拿出来,旁人也就不好再劝了。 更何况,无论是魏时一家子,还是魏鹏,对此都还是挺欣慰的。 魏时在欣慰之余,也有一些羡慕,人死之后,什么都没了,无论是守孝,还是送葬,都不过是对活人的安慰而已。 魏时什么都明白,可却也想着能够在大伯母坟前烧上几炷香,磕上几个头。 如今他离不了平江府,能做的也不过是在灵位前跪拜,时间富裕的话,也只不过是去城外的寺庙里拜一拜。 不过赶在魏达和魏鹏出发之前,他手写了一份佛经,大伯母是信佛的,这份佛经便烧在大伯母的坟前吧,也算是他送大伯母最后一程。 “堂叔也要保重身体,此后一别,不知何时才能再见,在平江府的这一年里,侄儿学到了很多,跟学府的先生学了不少,在您身上也学了不少,即便是回了江佑府,侄儿也会用功读书的,这本佛经侄儿会亲自捎在祖母的坟前。” 临行前,魏鹏感慨万千,一方面是对于祖母过世的悲痛,另一方面对于未来也是有一些迷茫的,守孝一年,却是整整耽误了三年的乡试,原本上次乡试他就没有考过,如今又……时也,命也。 跟父亲比起来他这都算是好的了,父亲可是有望在往上升一升的,可等到三年后,还能够官复原职就算是好的了。 越是品阶低的官员,越是不好起复,虽说正七品的官位在大靖朝多了去了,像大伯这样正四品的官位才有多少,可是前者的位置虽然多,但是担当官位的人却是不起眼的,丁优上三年,很容易就被人遗忘了,才能和水平能够做知府的官员太少了,能做知县的一抓一大把。 人人都想拼了命的往上爬,可能也有一部分这个原因吧,越是靠上的人,越是重要,越是不容易被旁人取代。 如果说魏鹏对堂叔一家子很是不舍,那魏达反倒是松了一口气。 但从一开始他就不想来这儿,有魏鹏陪着还好,倘若魏鹏走了,孤零零的只剩下他一个人在平江府,那他是真待不下去。 诚然,兄长是个大气的,从来就没有把上一辈的事情迁怒在他身上,白姨娘对他也是能躲就躲,虽不待见他,可也不曾为难他。 即便如此,在这呆着仍让人不免觉得有些别扭,难怪母亲一直不让父亲过来,自个儿更不想过来,过往的一切都跟一根刺一样,让人如梗在喉,想忽视都忽视不了。 如果位置颠倒,他也可以像兄长一样,慷慨的不计较一切,但是就现在的位置而言,作为被施予者,他免不了要想东想西。 无论这叔侄俩是什么样的想法,总归是一块踏上了南归的路。 魏府再度迎来了平静,因为有长辈故去的原因,还在正月的魏府,就已经没了过年的热闹气氛。 哪怕魏时已经得知,自己去年的政绩照样是评了个‘优’,跟大伯母去世的消息比起来,这点儿喜悦不值一提。 一直到七月份,魏远考中秀才的消息送过来,府里边这才又热闹起来。 魏远在去年的府试当中是考了第七名,但是在院试名次反倒是高了不少,直接挺进前三——第二名。 而紧跟着就是九月份的乡试了,不光是魏远会报名参加,魏达也会参加这一届的乡试,只可惜魏鹏还在孝期内,要等到十月份才能出孝期。 跟儿子这么长时间没见面,哪怕时常有书信往来,也时常会寄包裹,可照样也觉得想念。 真恨不得孩子赶快考完乡试回来,可乡试过了,还有会试呢,等父子俩同朝为官了,可能就要像大伯和父亲那些年一样分隔两地,见面都不太容易了。 可能是已经不怎么年轻了m.BJzJNf.cOm